当我们说到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时,我们指的是有能力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以及在没有任何心理或情感障碍的情况下进行日常活动。相反,精神疾病是一种认知状态,它“攻击”以上所述的这些能力,导致严重的痛苦或个人功能的损害,通常透过人们表达自己的方式上展现。

大约有200种分类的精神疾病,其中包括抑郁症、强迫症(OCD)和精神分裂症。每种病状都有不同的方法来影响其患者,因此我们不能把精神病患者荣威一个单独的类别。可笑的是,不想其他疾病(例如糖尿病以及肥胖),换上精神病总是被联想为一种耻辱的事情。

这种病耻感非常可怕,常常会导致被诊断或怀疑患上精神疾病的患者得不到适当的治疗。这一切都是因为害怕被称为“gila (即马来文的疯子)、“神经病”、或“白痴”。现在,精神疾病在马来西亚仍然被是为禁忌话题。这是令人担忧的,因为到2020年,这种疾病预计将成为影响马来西亚人的第二大健康问题,仅次于心脏病。而这仅仅是一年以后的事。

事实上,2015年全国健康与发病率调查发现,16岁以上的大马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患病率从1996年的10.79%上升到2015年的29.2%。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教室里有30个学生,其中10个人可能患有某种精神疾病。该研究还发现,年轻人、女性、非土著、以及低收入家庭的成年人被诊断出精神疾病的风险更高。

具体来看马来西亚青年,为省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人数从2011年的十分之一上升到五分之一。在很多情况下,那些表现出攻击性、对教育不感兴趣、以及与同龄人交往时感到尴尬的学生通常被视为问题学生或是正在经历青春期的青少年,但事实上,这比实际情况来的要复杂的多。自残、逃学、滥用药物和经常进行性行为活动都有可能是逃避紧张局势的一种形式,也是寻求他人主义和帮助的一种方式。

 

你应该怎么做?

在《教育评论》上,我们了解到心理健康的支持对在教育机构中的青少年有多重要,我们询问了一些人以查看他们是否知道在他们的大学里是否有类似的这种支持。虽然有些人说他们知道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去哪里(例如辅导员、同辈导师/家长),但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确定”他们的机构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提供了什么服务。虽然这听起来很老套,但年轻是我们的优势。因此,有必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来谈论他们的问题,以及如何缓解/治疗这些问题。话虽如此,但我们应该付出更多努力,让公众了解马来西亚人的心理健康现状,并想办法消除这种耻辱。以下是你可以提供的帮助:

  1.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们有压力、抑郁、焦虑或有自杀的想法,不要说“你想得太多”,“这只是一个阶段”,“你应该试看看多祷告”就把他们赶走。你不会跟癌症患者说同样的话吧?大多数时候,当他们向某个人倾诉的时候,代表着他们在足够信任那个人并且愿意向他展示自身的脆弱点。亲听他们并且帮助他们找到所需的帮助。
  2. 展现同情心。许多人往往会忘记,一个简单的善举和关爱对那些失去这些的人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值得注意的是,被诊断为精神病患者中,有很大比例的人以前曾经经历过某种创伤性经历。所以,随即地告诉他/她,你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积极的品质,或是给他们一个拥抱,你永远不知道你能从这些事情中给到多少的帮助。
  3. 教育你自己,并帮助教育别人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多阅读,通过参加活动和讨论来传播意识。当你看到或听到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误解时,有礼貌地纠正他们。

虽然这些是可以在个人层面上采取的步骤,但我们也需要社区团体的帮助——教师、家长、教育机构、管理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努力,以确保未来情况不会恶化。

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越多人的帮忙不就让事情变得更轻松吗?正确的教养方式对于确保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至关重要。点击这里阅读“在数码时代管教你的孩子”。

 

来自小编的备注:如果你认识任何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或者你自己也有心理健康的问题,请访问马来西亚心理健康协会的网站,寻求所需的帮助。早期的帮助可以产生很大的不同。